10月13日下午,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坛第358讲暨电竞博彩
“风华浙东大讲堂”第50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宁波大学历史学专业系列讲座在10号楼104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晓虹教授应邀来电竞博彩作题为“龙山石城与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学系刘恒武教授主持,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的70余位师生参加。
张晓虹教授在讲座伊始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的,因此其形成过程及其文化特征,与全新世以来中国气候变迁、地理环境演变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在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的多源文明到具有统一国家组织形态的华夏文明的形成历史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张老师继而介绍了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的过程与特点、全新世大暖期后北方牧业人口的南迁,揭示全新世冷干气候事件造成了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以及这一区域中人类生计方式的特点。
讲座的第二部分讨论农牧交错带中龙山石城的空间分布及其文化特点。中国古代六大考古文化区系中的北方古文化区域正好位于讨论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上。这一区域包括冀西北、晋中北、内蒙古中南部等地区。这一地区的文化特点是:在我国最早的旱作农业发现的区域,形成了定居农业聚落,其时间正好与全新世大暖期相吻合。同时,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石城,属于北方龙山文化时期,因此又被称为龙山石城。张老师着重介绍了其中石峁石城,包括城中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的构成、内部明显的功能分区、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以及宗教祭祀的遗迹等。该城同周围等级较低的石城聚落构成一定的规模等级结构,展现了这一地区已进入社会等级分化明显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中。有学者认为这些有着不同等级规模的石城表明这一时期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已开始进入国家的初级形态。
讲座的第三部分介绍龙山石城与中华文明早期之间的关联。张老师指出,自古以来,城与早期中华文明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文献中所谓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龙山石城的出现,与这一地区在全新世中晚期开始形成的农牧共存生计相关。由于这一时期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位于农牧交错带北方的游牧人群不断向南,与已形成原始农业的人群争夺农牧之地,迫使原本从事农耕的定居人群不得不修筑防御性的石城以抵御入侵的游牧人群。修筑城墙工程量巨大,反映了动员与组织更辽阔地域范围的人群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可以认为,正是在农牧交错地带的资源争夺中,一方面导致大量防御性的石城出现,另一方面,一个以农业与定居作为本族群文化标记的“夏”或“华夏”认同逐渐在这一农业边缘地带形成。最终这一区域与南方农耕地区联系为华夏共同体,成为中华文明形成的先声。由此可见,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是一个人群起源、迁移、隔离、接触、交流、融合的复杂过程。
讲授结束后,刘恒武教授对张老师所作的报告进行总结。刘老师就城市-聚落的层级和文明初现的关系,边缘地带的他者分异与族群身份感觉的形成等问题同张老师进行了对谈。
随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围绕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提问,张老师分别予以详细的解答。讲座在气氛热烈的讨论中顺利结束。
主讲人简介:
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期刊副主编。任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哈佛大学worldmap委员会委员、《中国历代人物传纪数据库》学术委员和2002-2003年度、2013-2014年度哈佛燕京学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研究项目。著有《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匠人营国: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古都与城市》,编著《万民所依:建筑与意象》《洞天福地》等,在SCI、SSCI和CSSCI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