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张莉应邀来我校作题为“当代爱情小说的讲法”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电竞博彩
主办,嘤鸣文学评论社策划。人民文学出版社王昌改编辑一同前来,与在场师生就出版编辑等问题做了交流。

讲座由中文学系徐琼副教授主持,80余名师生参加。中文学系胡苏珍副教授、章涛博士,宣传部李九伟老师,教务办孔灵婕老师出席。
张莉教授在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领域富有深刻见解,出版有《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著作,2022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在本次讲座中,张莉教授首先聊起自己此次来宁波参与文学活动的心路历程,感叹这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她聊及自己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在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追溯了五四以来在各高校间形成的互补的文学传统和学术蕴底,感慨能与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共同交流的可贵。

张莉教授以历史的视野对爱情和文学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她强调在古典的文学书写模式中女性在爱情关系中主体地位的缺失,而现当代文学历程中爱情小说的发展也与女性解放有着深层的关系。女性身体意识的解放和自我身份的确立促成了新文化运动之后当代爱情小说的萌生,而在早期的爱情小说中,拥有爱情主体地位的女性形象隐含着人们对于两性平等关系的初步想象。张莉教授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阐述小说中作为欲望主体和自我声音而出现的女性形象对于当时的女性文学书写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进而,张莉教授例析了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宗璞的《红豆》和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小说作品,以此谈及爱情叙事在不同历史阶段内的分期特征,摹画了不同时期的作家书写各自的集体经验和文化心理的文学谱系。在对汪曾祺的《聊斋新义》的讲述中,张莉教授解释了爱情选择中自由欢脱的独立女性形象;而在对王安忆的《我爱比尔》和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的比较中,她谈及现代以后的社会心理、性别秩序和家庭伦理的剥落在爱情叙事内部释放的罅隙。最后,张教授谈及苏童的《妻妾成群》,并与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刻画爱情的叙事模式做对比,引出《阁楼上的疯女人》中的相关论述;她提醒大家要在文本生成的语境模式中确立对于女性价值的主体判断,思考爱情叙事中内蕴的审美关系,努力成为能够理解作家却又不局限的“不驯服的读者”。
张莉教授讲座之后,人民文学编辑王昌改就《小说风景》等书的成书历程与大家作分享。在场师生与张莉教授热烈交流。在回答在场学生提问时,张莉教授聊及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认为文学批评应成为“读者和作家之间、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摆渡者”。在回答“女性文学是否应当存续柔软气质、性经验和两性关系等刻板主题和范围的局限,以及能否面向更为宏大的视角和更为广阔的书写空间”时,张莉教授认为,在女性文学因为教育等各项局限而发展得格外短暂的时间里,女性作家对于彼此独立的身份和价值的确立依旧维系着一种宝贵的女性写作传统;而正是以往的作品中对于家庭琐事、爱情关系等细小生活场景的书写,重构起现代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女性视角发掘到那些原本被忽视的低微者和弱势群体,这也本是文学的意义。张莉教授也借本次讲座期望大家都能拥有更平等的性别观念。讲座最后她寄语同学们在未来能自由自在,拥有自己具有主体性的爱情。

主讲人简介: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小说风景》《持微火者》《我看见无数的她:跟女孩们聊文学和电影的30个夜晚》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暮色与跳舞熊:2022年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人生有所思:给青少年的散文读本》等。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中国女性文学优秀成果奖,华文最佳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