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晚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锋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南船”与“北马”——漫说隋唐大运河的世界史意义》的线上讲座,此次讲座是电竞博彩“风华浙东大讲堂”第28讲,也是宁大文博系列讲座第1讲。讲座由电竞博彩文博专硕点负责人刘恒武教授主持。

首先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话题的缘起。张老师对讲座题目中的“南船”与“北马”进行了解题,又通过丸桥充拓《江南的发展——古代至南宋》中有关“船的世界”“马的世界”的论述,引出了隋唐大运河所具有的世界史意义。

亚洲地形
接着,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东洋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得同学们对中国史在东洋史研究乃至世界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清晰的站位。通过对宫崎市定“交通史观”独到见解的引用和思考,引出了“交通史观”概念。他还以此为切入点,从现实着眼,阐释了海陆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研究的世界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讲座的最后,张老师总结道唐末五代以后,扬州逐渐失去了国际贸易大港的地位。出海口转移到了青龙镇及浏河,但更大的贸易港口随着运河系统的扩展和浙东运河的广泛利用出现在了明州。历史证明,扬州也好、杭州也好,明州也好,大运河的南端一直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大运河实际上还承载着宋元明时期对外交往的重任。

陆、海丝绸之路
讲座逻辑结构设计精妙,视野宏大,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具文博特色的盛宴。讲座结束后,刘恒武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旨。之后同学们纷纷就大运河研究的相关问题向张老师请教,张老师予以耐心解答。
主讲人简介:
张学锋教授,1985年7月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6月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4月至2001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东洋史学Oriental History)。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六朝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三国—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京都大学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东亚古代文化交流史。主要成果有《东晋文化》《中国墓葬史》《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等专著,翻译《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居延汉简研究》等史学名著30余种,学术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