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8日下午,著名语言学家、浙江大学教授汪维辉先生应邀作了题为“古代经典的科学训释”的讲座,讲座由中文系主任聂仁发教授主持。

汪维辉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一切涉古的学问都要以准确理解古书为前提,欣赏文学作品,必须得先读懂作品的原意。他以杜甫《羌村三首》中的“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为例说明准确理解作品的重要性,而目前“为创新而创新”的风气愈演愈烈,人们解读古书好轻立新说,愿意精研古书的人越来越少,敢于妄解古书的人越来越多。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唯一的目的是求得确诂,所谓“确诂”,就是合情合理,有根有据,看似平淡,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汪教授针对科学训释古代经典归纳了十条原则:一、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二、言必有据,无征不信;三、合情合理;四、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五、保持概念的同一性;六、审文例;七、通语法;八、不以今律古;九、破通假但不滥言通假;十、合乎古代礼俗制度等。这些原则并非彼此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综合运用的。随后,汪教授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就上述原则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说明。

讲座最后,汪教授总结了训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高明的训诂之所以正确,拙劣的训诂之所以错误,固然跟读书多少、学力深浅有关,但从根源上看,都可以归纳到对一些基本原则的理解和掌握上。而从以上的例子可见,对古文的文句进行正确的语法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
汪教授的讲授使听者了解了训诂学的作用与正确训释的方法,可谓受益颇多。讲座结束后,汪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训诂学的认识。

主讲人简介:
汪维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汪维辉卷》《汉语词汇史新探》《汉语词汇史新探续集》《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曾获得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两次)、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其他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