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列辉先生应邀作了题为《从分裂走向融合——“亚洲地中海”航运连通性研究(1890-2021)》的讲座,该讲座为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坛384讲暨电竞博彩
“风华浙东大讲堂”第66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宁波大学历史学专业系列讲座、博物馆专硕点系列讲座第7讲。讲座由电竞博彩童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教授介绍了亚洲地中海和海运连通性的相关概念。关于研究进展,目前,利用网络进行的海运港口连通性的现状研究较为丰富,而缺少长时段历史时期规律的总结。只有在较长的历史变化发展中,通过古今对比,总结港口联通规律,才能评估不同历史背景对于所处环境中的港口联通的影响。随后,王教授提出了亚洲地中海航运网络的地理空间的连通规律的空间问题,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港口连通性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时间问题。这一系列数据来源于1890-2016年数据来源于劳合社船舶数据库(Lloyd's of London)和2017和2021年网络采集数据18家船公司数据,船讯网的AIS数据等。研究方法包括加权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K核分解等。研究思路有点:加权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表现为港口特征;线:航线权重的地理格局,表现为航线特征;面:社团结构模块化,表现为区域特征。
接着,王教授解释了枢纽港功能演化,不变的是新加坡、香港长期处于枢纽港地位,变化有横滨、神户等日本港口在20世纪90年代后枢纽性开始下降,以及2001年中国加入WTO,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香港、深圳、上海等大批南海北部港口枢纽性提升并成为跨区域航运的主要参与者。随后,王教授解释了航线连通特征,从航线连通数量的变化来看,航线联系变化较为年度变化较大,但较高层级的航线联系,主要发生在香港、新加坡和日本港口之间。中国沿海港口联系为上海-香港-东南亚港口的联系,东南亚港口主要为与新加坡的联系,二战后,跨区域港口联系重心经历由日本对外联系为主向中韩两国对外航线联系为主转变。集装箱是海运贸易主要形式,贸易航运依托于腹地和经济需求,南海南部国家与中国北部地区经济联系不深。然后,王教授按照二战之前和二战之后的演变顺序讲述了港口社团结构。二战之前,香港组团和上海组团融合为香港-上海组团,日本港口范围扩张、中国东北港口与日本港口形成独立组团,南海南部港口组团长期割裂为“新加坡-中南半岛组团”和“印尼组团”。二战之后20世纪50年代-20年代90年代,香港在中国港口中的媒介作用,东南亚走向融合,日本港口崛起成为东北亚区域核心,90年代之后的金融危机打破这个局面。关于航运网络演化机制,总体历经将研究时段划分成航运线路分散(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 20 年代)、航运网路形成与发展(20 世纪 30 年代后)、多枢纽港提升(20 世纪 50 年代起)、港口群聚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起)四个阶段。
最后,王教授得出结论。当前亚洲区域内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矛盾依然突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后,标志亚洲一体化进入新阶段,但离真正实现区域一体化仍然相去甚远。亚洲地中海周边国家的深度合作和独立自主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产业合作、交通互联互通才能获得南海周边真正的一体化发展和长期的和平稳定。
讲座结束后,童杰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旨。之后师生们纷纷提出问题,王教授依次进行了鞭辟入里地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讲座圆满完成。
主讲人简介
王列辉,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ITMMA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交通地理、城市地理、历史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