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节日之缘起
在儿时印象里,中秋节出现在李白笔下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流露于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或者在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笔墨中牵动万千中华儿女的乡思之情。但大家知道中秋节究竟缘何而起吗?
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节”。古时候的中秋节发源于古人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周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说明早在周代,帝王就会亲自到郊外的祭坛祭月,以表达对丰收的感谢和对未来的祈求。但在当时,祭月这一活动还仅限于帝王。直到汉代,祭月的风气才开始渐渐在民间普及;直到唐太宗时期,八月十五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节日,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中秋节。
Part2风俗之总览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同为中秋节,五湖四海的人们过出各具特色的气氛。东南沿海的人们靠海而生,因此大海也贩卖着海民中秋的温存。宾朋满座,齐登月台,玳筵罗列,细品月饼,观大海涨落。更有红灯十万,浮满水面,烂若繁星,那一轮圆月高悬海天的景色便是当地人在中秋独特的一份浪漫。北方人同样要祭月和赏月,但是与南方不同的是,北方人偏爱着桂花小酒,酌酒高歌,丹桂香飘,银蟾光满。原因显而易见:北方人豪爽,酒量自然也不差,平日里就要喝几口,再加上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需要喝酒暖身,自然酒文化也会渗入中秋习俗中。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中秋习俗自然是丰富多彩。阿细人的“跳月”入夜、德昂族的“串月”、苗族的“闹月”、傣族的“拜月”、花腰傣的“叫魂”、黎族的“对歌”、壮族的“祭月请神”、侗族的“偷月亮菜”、 白族的“拜月放灯”等等,这些习俗历经千百年时光一代代延续,成就了今天西南“百花齐放”的中秋特色。各地中秋习俗虽然不同,但是归根结底表达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盼以及家人团聚的喜悦,在难得的好时好景下,家人团聚的地方是家,有欢声笑语的日子便是生活。
Part3甬城之中秋
在宁波,有句俗语:“天下中秋皆十五,唯有明州在十六”,八月十六才是宁波本土的中秋节。除了时间独特,宁波中秋的独树一帜还体现在精彩丰富的庆祝活动。
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有趣好玩的民俗吧!
放河灯 把西瓜皮剖成钵形,或用细竹条扎成各种船灯,上饰彩色纸、绫绢、鲜花和锦帆,内燃多支红蜡烛。中秋之夜放于宁波的母亲河甬、奉、姚三江口,让潮水载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望流向东海。
看戏文 甬剧是宁波地方剧种,每逢中秋节,村里镇上便会搭起舞台。欢聚过节的人们蜂拥而至,欣赏咿咿呀呀的腔调,沉醉于悠扬婉转的音韵。
品尝特产
宁式月饼 宁式月饼又称“什锦月饼”,其馅料的种类丰富多样。其中素甜味的有水晶、金橘、枣泥、豆沙、五仁、桂花、白糖,素咸味的有苔菜、芝麻、瓜子仁,荤的有火腿、蛋黄。宁式月饼特点是个儿小、饼面酥皮光滑。
东海海鲜 毗邻东海,宁波靠海吃海。中秋前宁波渔船出海捕鱼,主要捕捞上的海渔有小黄鱼、带鱼、鲳鱼、白蟹、海虾、虾蛄等;沿海渔民也在海塗捕捉海瓜子、蛏子等。这些劳动果实为结束劳作、欢聚一堂的人们独特的心灵慰藉。
水塔糕,米馒头 “馋痨嘴巴水塔糕,八月十六等勿到”,“新米馒头盖红印,四亲八眷都送到”。相传,月里嫦娥娘娘常将“水塔糕”“米馒头”当作一种美味主食,因此民间祭拜嫦娥的供品必有水塔糕和米馒头。
Part4学子之祝福
中秋且至,文院学生代表为全体师生送上手写中秋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千年高悬的明月伴随万家灯火,照亮你我的来路与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