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博彩

电竞博彩|电博概况 |师资队伍|招生信息|党群工作|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学生工作|培训工作|校友工作|纪检工作|办事指南|ENGLISH
 
 通知公告 
 重点学科 
 科研平台 
 重要文件 
 
  中国史学科
当前位置: 电竞博彩>>学科科研>>重点学科>>中国史学科>>正文
 
中国史学科
2024-04-15 16:59  

宁波大学历史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宁波师范学院,1982年正式创办,1994年独立设置历史系,2003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招生资格,2010年获中国史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2022年入选“双万”全国一流建设专业,2023年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调整为博物馆专业硕士点。

宁波大学历史学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且取得了卓越成效。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除了依托浙江省及宁波市政府设立的多个研究基地外,还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老字号”文化研究基地还被批准为浙江省产学研合作协同实践教学研究基地。众多类型的实践基地,为学生的科研、实习、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宁波大学历史系师生开展“学四史,识国情”活动,中国社会网2020年7月23日报道


宁波大学历史学目前已经建立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在52位现职教师中,正高职称22人,副高职称18人,45周岁以下超过 53%,94%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61%的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宁波大学历史学学科学术定位是“立足浙东,放眼全国,面向世界”。本学科现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3个,宁波市重点研究基地3个,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近5 年来,本学科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至今共承担4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 5 项为重大项目);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顶级专业刊物上的论文数量,在省内名列前茅。

宁波大学历史学是宁波市唯一专门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科,承担了各级政府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几乎所有的重要科研项目;接受企业委托,参与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接受社会各界委托,承担了村镇史志及家谱族谱的编纂、口述历史的记录、地方文献的整理等工作;除了承担浙江省中学师资培训外,还受宁波市政府委托,承担了浙江佛学院及浙东佛教文化研究院的日常教学工作;为多个省、区成批培训地方志专业人员。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宁波大学历史系2015级人文教育(师范)专业团支部


“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宁波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党支部


一直以来,本学科致力于培养道德素养优良、史学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本学科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动联系各类用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实习,推进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为学生成功竞聘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本学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就业方案,指导学生在继续深造、报考公务员、投身教育事业等选项中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正确选择。历年来,本学科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合计大约1200位,他们活跃于全国各地的众多领域中,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五年,学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7%。毕业生除了进入党政机关和中学外,还有超过22%的人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合作意识强烈,能快速适应新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 99%。目前本学科拥有中国史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点、博物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和省内突出的海洋史研究团队。

1.中国史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点

宁波大学中国史学科创建于1982年。1999年,中国史学科所属专门史被批准为省重点扶植学科,2004年转为省重点学科(B类),同年成功申报硕士点。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21年,中国史学科获准增设文物与博物馆专硕点,这是浙江大学之外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同类专硕点。中国史学科既是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的主要学术力量,也是浙江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海洋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的主要依托单位。此外,第四轮“宁波市浙东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民国文化研究基地”以及第五轮“宁波市浙东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都落户在该学科;宁波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项目“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也是以中国史学科为主要支撑的,中国史学科4位教授因此而先后成为中国社科院的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龚缨晏教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世界史两个学位点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浙江省高校和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制图协会地图文化遗产数字化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地图学史、浙江历史文化研究。曾在耶鲁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日本国学院大学等校任访问学者。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数部。获教育部、浙江省以及宁波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宁波大学中国史学科是整个宁波市唯一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科,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就浙江全省而言,本学科与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一起构成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方阵,且各呈特色,互有优势。本学科坚持“立足本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5项、重点项目4项、年度及后期项目30余项。中国史学科的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00余部。

中国史学科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使命,致力于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中国史学科研究生考取了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名校的博士生。学生党建位居全校前列,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等称号;学生科创屡破纪录,获挑战杯竞国赛金奖、省赛一等奖等荣誉。近年来,中国史学科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先后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静冈县立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西欧区域国别研究等5个二级学科。

● 中国古代史  主要围绕海洋文化,将考古学、文字学、艺术史、宗教史等综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研究。该二级学科围绕不同时段的历史进程、疆域变迁、制度文明、民众生活、思想文化等内容,系统研究先秦至鸦片战争的中国历史,全面揭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中华古代文明演进的历程。主要研究领域有:基于考古新发现的早期海洋文化研究;以文字考释及图像解读为主要方法的佛教道教研究;以海洋文献为整理为重点的明清史研究。开设的必修课程有中国古代史学科发展史、古代社会史文献研读、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文献研读。

● 中国近代史  主要通过探讨本土文化,推进国际前沿学术问题的研究。该二级学科系统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并侧重于探讨该时期浙江的政治、社会、经济、财政金融、对外关系、思想文化。主要研究领域有:以宁波为代表的近代港口城市转型研究;以近现代“宁波帮”为重点的商帮历史研究;以近现代浙江学者为重点的传统学术转型研究。开设的必修课程有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史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近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学科发展史。

● 中国专门史  主要充分利用珍稀地方文献及外文文献,进行原创性研究。该二级学科侧重研究浙东区域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及区域社会变迁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以宁波为重点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东海为中心的海洋史研究;海洋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区域经济史研究、区域文化史研究、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外关系史文献研读。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立足悠久灿烂的本土史学传统,密切关注国际前沿动态,推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该二级学科重在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史学典籍的研究,正确评析各历史阶段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流派。主要研究领域有:浙江传统史学及其近代转型;传统方志谱牒及其当代发展;西方史学史及史学思潮。开设的必修课程有中国史学史研究、公众史学与现代传媒专题研究、海外中国学文献研读、方志发展史研究。

● 西欧区域国别研究  为教育部备案自设目录外二级学科,以史料为基础,从事西欧国家与地区研究。该二级学科从意大利、梵蒂冈、法国和英国四个西欧国家出发,主要研究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欧国家的全球扩张、历史不同时期西欧国家的亚洲政策、近代以来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等重要议题。开设的必修课有西欧区域国别研究、西欧华侨华人研究、中国与西欧历史交往研究、中国与西欧现代关系研究。

2.博物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

宁波大学博物馆专业硕士点获批于2021年,原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2023年教育部学科调整后改为现名。宁波大学博物馆专业硕士点是目前浙东地区唯一的博物馆专业学位授予点,也是江浙沪地区为数不多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本学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各方向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均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学位点还聘请了行业内的博物馆馆长及研究馆员等10余人作为兼职硕士生导师,致力于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结构。

宁波大学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建设专家咨询会


宁波大学博物馆专业硕士点立足浙江,覆盖全国,办学定位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方面以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兼及历史、考古、艺术和科技等综合知识,以培养博物馆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方面则强调的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管理及藏品保护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

博物馆专业硕士点的培养目标为:①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德才兼备的文博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人才。②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使学生将来能够胜任博物馆领域较高水平业务或管理工作。③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博物馆、藏品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社团组织、博物馆展陈设计公司等行业和领域从事专业研究、管理运营、推广宣传等工作。

博物馆专业硕士点重点方向主要有:博物馆展览策划;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博物馆管理;数字博物馆等。依托宁波博物院、中国港口博物馆和诸多专题博物馆资源,开展博物馆的专题类别、展陈设计、藏品管理和文创产品设计等领域的研究,结合现代化博物馆技术实现博物馆资源的沉浸式互动。此外,学位点聘请国内外知名博物馆馆长、文博单位研究馆员进行授课和举办讲座,加深研究生对博物馆现状的了解。

学位点现有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者6人,博士占比100%,3人获得国外博士学位,具备海外工作、学习经历者9人。近几年来,学位点教师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10多项,横向课题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学术月刊》等核心期刊及报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著作10余部。

学位点负责人为童杰教授,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入选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现任宁波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浙东文化研究院秘书长、宁波市浙东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兼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研究分会理事、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等,目前主要从事浙东考古文化及地方博物馆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重点课题、宁波市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等科研项目,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史学史研究》《史学集刊》《浙江社会科学》《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博物馆学是一门内容多元、内涵丰富的人文学科。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包容性,“文”“理”结合是本专业鲜明的培养特点。该专业既适合具有较好“文史”理论功底的文科生报考,也适合具有“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储备的理工科生报考。

学位点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教育单位、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还可以到高等学校、专科学校担任教师和从事科研工作。此外,毕业生还可以考取国内外一流高校的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3.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

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主要由历史系学科骨干团队组成。团队始于2005年成立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所属海洋文化研究团队。2014年,龚缨晏教授领衔团队成功申报浙江省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创新团队。2017年,龚缨晏教授领衔,依托宁波大学历史学科成功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东文化研究院”,海洋史研究为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020年,童杰教授领衔团队成功申报宁波市第五轮社科研究基地“宁波市浙东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海洋史研究是该基地的重要研究领域。2023年,童杰教授领衔团队获批宁波市首批重点文化研究基地“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此外,童杰教授团队相继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浙东海洋盐业档案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24NDJC02ZD)、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明清时期海洋观念、政策与制度研究”(课题编号:23&ZD246)。

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在优化宁波大学历史学学科团队的基础上,整合从事海洋史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国家重点关注的海洋领域,结合浙江省及宁波市对海洋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以隋唐以前的海洋考古、宋元以降的海洋史、近现代以来的海洋文化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海洋文明发展历程、凝练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文化特征,在“传承、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海洋史研究团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主题。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有效协调了本学科浙东文化、海洋文化、宁波帮、中外交流和方志学等领域学术研究的有序开展,是宁波大学海洋科学研究群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宁波市国际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基础智囊群体,是浙江省从事海洋文化相关研究的主要核心团队。

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


目前,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已形成稳定的研究梯队,负责人是童杰教授。研究团队由校内核心成员、校内主要成员和校外顾问成员三部分组成,校内核心成员包括童杰教授、龚缨晏教授、尚永琪教授、白斌副研究员、杨懿副教授、屈广燕副教授、来亚文副教授等7人,平均年龄45岁。校内主要成员由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组成。此外,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还聘请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重要专家为顾问。

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联合举办“海洋文化与形象史学论坛2023”


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依托宁波大学中国史学科,在平台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研究团队校内依托研究平台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和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校外依托研究平台为历史地理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等。团队主要核心成员均有承担国家级课题经历,主持各级各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5项(其中重大招标课题2项,重点课题2项),其中国家重大招标课题“明清时期海洋观念、政策与制度研究”(课题编号:23&ZD24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明代海防文献研究”(课题编号:16CZS00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朝鲜王朝汉文文献所见中国海洋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21BZS140)、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旧海关档案藏渔业贸易文献整理与研究(1860-1949)”(课题编号:22BZS097)等课题均围绕海洋史相关问题展开。此外,团队承担各类省部级课题47项,在中文核心顶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其他权威期刊14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档案报》发表理论文章60余篇。在研究生教学培养方面,团队承担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海洋人文素养通论”,主持各类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出版教材4部,指导学生省部级创新创业项目7项。

目前,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海洋史研究团队的研究工作凝练为五个方向,包括:明清海洋外交史、明清海洋贸易史、明清海防史、明清海洋社会史、和明清海洋地理。

● 明清海洋外交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明清海洋观中的“藩屏”、“合作”理念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明清处理“海患”活动中的海防观念变迁与军事合作,海难救助中所见明清海疆政策的延伸扩展与国际合作。本方向研究目标是以海外文献补充完善关于明清海洋活动的相关专题及明清海外交往的研究;以东亚海域为中心,研究明清在东亚海域世界的影响。

● 明清海洋贸易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明代前中期官方贸易与私人海上贸易相互交织的海洋贸易格局,晚明清初中国海商主导下的东亚海上贸易活动与港口航线,西方主导亚洲贸易网络中的近代中国海洋贸易与海洋观的转变。本方向研究目标是以中外档案、游记、报告来补充完善关于明清海洋贸易活动中的相关专题,通过案例分析凸显不同时期的海洋观念、政策与制度变化;以典型海洋贸易活动现象出发,探讨海洋贸易活动的繁荣对国家海洋观念、政策与制度的倒逼。

● 明清海防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明代中期海防体系的协同问题:基于海防实践的考察,清代前中期浙江海防体系的构建,清后期浙江海防体系的嬗变。本方向研究目标是明清海洋观与传统海防体系建设,中国传统海防观念的转变与现代海军建设。

● 明清海洋社会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明代前中期的海洋政策与中国海洋社会群体生活,嘉靖年间沿海民众海洋观的转向与政府海洋政策的博弈,清代前中期的海洋政策与海洋社会活动。本方向研究目标是明清时期中国海洋群体脸谱及海洋社会生活,海洋观念、政策与制度转向与海洋社会群体的博弈。

● 明清海岛地理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古地图与明清海岛地理环境研究,明清海岛的迁界与展复研究,明清海岛的政区、军区研究。本方向研究目标是系统考察明清海岛的自然环境、整理考证海岛的历史地名;绘制明清中国沿海各岛屿的政区划分、军事部署、内外洋辖区与巡洋会哨路线历史地图;研究明清海岛迁界、展复中海岛居民的迁徙。

未来几年,在宁波大学及校内外各级平台的支持下,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团队基于以上五个方向,将深入梳理明清海洋相关文献,建设“宁波大学海洋史研究”学术网站,主持召开系列学术会议,形成一批有代表性、有标识度的学术成果,争取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海洋史研究团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电竞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