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长三角:历史维度的信息流通与区域一体化"专题研讨会在浙江宁波赛思学术会堂开幕。此次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电竞博彩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及宁波大学现代传播研究院承办。来自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了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蒋建国在致辞中指出,长三角区域深度融合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回望历史,这片区域山水相连,习俗相近,人文交相辉映。在长三角高校举办小而精的学术会议,能够有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新闻传播历史的深入研究,强化长三角高校新闻史学人间的互动交流。
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电竞博彩
教授、执行院长李乐对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欢迎。他认为长三角新闻史研究学术会议,真正践行了地方新闻史研究的主旨和真意,研究自己所在地方的新闻史,可获得真切而有味的体悟。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陈志强对各位嘉宾来甬与会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始终是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前沿高地,学界同仁频繁往来,能够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学术共同体意识,推动新闻传播史学科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秀云的报告题目为《“为我国争体面”:1929年上海大美晚报劳资争议研究》。她提出,外国资本家与报业工人之间的劳资争议,不是简单的薪酬与待遇问题,更是报业工人“为我国争体面”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劳资争议是透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一个切口。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艾红红的报告题目为《<苦干>的首次来华及其媒体评价考辨》。她通过分析民国时期的媒体报道发现,地域和阶级的差异导致当时各报对《苦干》纪录片形成不同的情绪与认知。对照同期国人拍摄的同类题材纪录片,还可以发现“自我认知”与“他者凝视”的显著差异。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路鹏程的报告题目为《风尘仆仆:论抗战时期我国战地记者的衣食住行》。他关注抗战时期中国战地记者的衣食住行,认为记者的政治、军事与职业实践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必然被这种生活所影响和制约,对于日常生活史的反省提供了辨识思想活动的机会。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咏梅教授作了题为《中共大城市接管过程中新闻干部的来源与融合 ——以1949年接收上海为例》的报告。她指出,在接管和重建上海新闻机构的过程中,地下党人、解放区干部、上海旧报人以及新培养的新闻干部四大主体参与其中,他们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摩擦。研究新闻干部群体可以呈现中共大城市接管过程中新闻建设的丰富面向。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振亭的报告题目为《共同体的形成与瓦解:从“拒登—复登”日商广告看抵货运动中的“报界”》。他通过特定历史事件中的报界联合行动,管窥报界群体及其意识的形成、发展,并对近代中国报界共同体的内部机制、联合行动作了初步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钱晓文的报告题目为《抗战时期上海传媒业的结构转型及其原因探析——以场域理论为视角》。他从传媒的公共性、商品化和专业性等维度出发,探讨了抗战前后上海传媒业结构转型的特征、成因及影响。
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东岳论丛》编辑部王戎主持,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荟对各位学者的报告作了评议。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田中初在题为《以新闻采写参与乡村改造——解放战争时期<盐阜大众>工农通讯员考察》的报告中,以群众路线为理论框架,阐释了《盐阜大众》的工农通讯员如何参与新闻活动以及工农通讯员参与新闻活动时如何推动在地化的乡村改造等问题。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王华在题为《民信局与前现代长三角民间通讯网络的形成》的报告中,以明清时代从浙江宁波兴起的民间通信机构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三角民间通讯网络形成的过程与传播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民国新闻史研究所副所长操瑞青阐述了关于《缙绅录》为什么不是报纸的思考,认为《缙绅录》最终被认定为“Blue Book”而非“Newspaper”,是因为西方人选择参照对象时仅将其视为“书籍”而非“报刊”。《缙绅录》在中国报刊史上的消失,说明物质媒介始终裹挟着文化符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蒋建国的报告题为《早期<申报>在江浙的传播与阅读(1872-1889)》。他认为,19世纪70年代后,以《申报》为代表的商业性报刊,在都市社会向城镇社会传播的空间延展中,打破了读书人的传统阅读方式,“新闻”的消费能够产生意义,并拉近读者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新闻界》副总编辑杨国庆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艾红红对各位学者的报告作了评议。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陈长松追溯中华农学会办刊人的办刊历程,考察了中华农学会的媒介接触记录,并基于民国报刊数据库补充了民国报界对中华农学会的回应,形成关于中华农学会这一近代科学社团的媒介镜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林溪声梳理了解放战争时期济南《新民主报》的办报经验,并就上海继承这一类大党报的办报传统,阐释了党报如何完成从“农村范式”到“城市范式”的转变。她提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城市办报”经验的流动和共享,逐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党报共同体。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孟晖聚焦于早期《申报月刊》的报刊内容,从办报人俞颂华的视角审视《申报月刊》的办报历史环境,就报刊的整体风貌、版面编排、栏目创新、读者沟通等方面展开系统分析。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丹从自我批评、对敌批评和读者批评三方面阐释了中央苏区的媒介批评实践。她认为,中央苏区报刊的红色批评不仅仅是革命时代苏维埃地区的锐利武器,也开启了我国党报开展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叶冲就《四明日报》展开对清末国人新闻观念的考察,通过比较御史言官进谏的“法统”与报人清议的“道统”,辨析了“文人论政”与“报人参政”,并探索了“报人参政”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站博士后、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郭冲通过梳理《东亚报》创刊前主要维新报刊的发行范围,形成关于《东亚报》发行的全球网络分布图,考察了以《东亚报》为中心的维新报刊与日本华商贸易的商业网络关系。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王龙珺利用散落在各种档案、文件、报刊、回忆录、日记中的史料,还原上海《民国日报》中的中共报人与国民党报人之间斗争的细节与过程,试图重建和丰富对中共早期报刊实践的理解。
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韩洪影从媒介学视角出发,认为民国时期的上海照相馆具有物质生产性、培养想象性、再构象征性这三方面的空间功能,并阐释了照相这一新兴现代性的休闲消费行为是如何勾勒彼时的城市现代化实践与社会交往的。
第一场学人论坛由《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刘扬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秀云对各位学者的报告作了评议。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朋的报告题目为《语境·议题·书写:中国共产党区域比较新闻史试探(1921—1949)》,他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区域比较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学术语境、主要议题与书写框架现状,指出区域史分析可以成为研究中共新闻史的一条学术新路径。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系主任王翠荣的报告聚焦抗战时期长三角地区儿童报刊的爱国舆论动员情况,分析了其产生动因、表现形式以及动员结果。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系主任夏羿的报告题目为《期刊、知识与行业:近代上海及中国本土摄影文化的生成》。他思考了有关将摄影视为天然的“工具”或“艺术”的认识与定位从何而来,分析了它的符号化过程,从时间、空间、类型、层次上探究了本土摄影文化。
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杨悦以瑞安学计馆、女学蒙塾等晚清时期的温州学堂教育为例,探讨了长三角教育发展的信息交流与空间建构。
宁波工程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陈李龙通过翻阅档案,对《时事新报》的近代历史开展详细研究,力图还原其进步面貌与历史功绩,丰富对中共地下党在报刊领域的斗争史认识。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胡秀娟以《西厢记》为例,通过比照万历与崇祯时期的武林刊本图像特点,描绘了晚明江南文人审美文化的图像传播,分析了江南文人的审美文化风尚转变。
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电竞博彩
讲师李芳馨的报告探讨了近代女学教育、女性职业需求、职业女性的涌现以及女性新闻出版人的出现,阐述了女性新闻出版人职业交往与职业本身的关联。
第二场学人论坛由《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姬建敏主持,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咏梅对各位学者的报告作了评议。